时间:2024-11-24 来源:太原安定医院 我有问题要问医生>>
误区一:焦虑症等于脆弱,自己想开点就好了
举个例子,小李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心慌意乱。朋友们告诉他:“你就是太玻璃心了,想开点儿不就好了?”然而,焦虑症不是简单的“想太多”或者“心太软”。它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如遗传、生化、环境等)导致的心理障碍。现实中,焦虑症患者的大脑化学物质紊乱,像一台失控的机器,不是“想开点”就能修好的。焦虑症患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可能的药物治疗,而不是一句“想开点”就能解决问题。自我责备只会让情况更糟。
误区二:多忙一点,焦虑就会消失
张姐是个职场达人,她觉得焦虑症就是因为自己太闲了。于是,她给自己安排了各种任务,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仿佛停下来就会焦虑发作。但她发现,焦虑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更严重了,睡觉也睡不好了。其实,焦虑症并不取决于你有多忙。忙碌反而可能会掩盖问题的根本,拖延了治疗。适当的休息、放松和正念练习,比如冥想和深呼吸,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缓解焦虑。忙碌可能会带来一时的逃避,但真正的疗愈需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误区三:自己能“扛过去”,不需要治疗
阿明是个“硬汉”,他觉得自己只是遇到点困难,焦虑了几天而已,“扛一扛”就能过去。他坚决不去看心理医生,也不想吃药,认为这样做会显得自己软弱。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焦虑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焦虑症并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忽视它或硬撑着只会让病情加重。焦虑症需要专业的干预,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或者药物治疗。正如一位资深医生所说:“如果你脚上长了个大疮,你不会想着忍忍就好,对吧?”
误区四:药物治疗会导致上瘾,最好不要吃药
很多人对药物治疗焦虑症有恐惧,觉得吃药就是“自投罗网”,从此离不开药了。小王也有这样的担心,他每天担心自己的焦虑会变成对药物的依赖,于是坚决不吃药。实际上,现代医学中的抗焦虑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是非常安全的。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制的,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步调整。药物并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而是帮助你重回正常生活的桥梁。大多数情况下,药物并不会造成依赖,只要遵循医嘱,药物是可以安全使用的。
更年期综合症不治疗有什么危害?更年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时期的女性脾气暴躁,蛮横无理,极易导致家庭分裂。女性更年期后...【详细】
在了解到自身存在心理障碍后,人们最初的情绪反应通常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归为软弱无能之辈。实际上,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障碍,并...【详细】
|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731号
★ 晋ICP备1300791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