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来源:太原安定医院 我有问题要问医生>>
新学期伊始,不少家长纷纷反映:孩子刚开学就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抗拒返校、逃避作业,甚至情绪低落、拒绝沟通。这并非简单的“叛逆”,而往往是孩子在发出心理上的“求救信号”。
厌学,在儿童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背后通常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家庭因素。以下案例,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名15岁男生,近半年来厌学情绪不断加重。最初只是偶尔抱怨“不想上学”,逐渐发展为频繁逃课、不写作业,甚至长时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谈论任何与学习相关的话题。他对父母坦言:“我一想到学校就喘不过气,看见课本就头疼。
母亲焦虑不堪,多次情绪崩溃。在一次激烈争执中,她失控将孩子推至窗边,喊道:“你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未来?不如我们都别活了!”长期的无力与焦虑让她早生华发、时常以泪洗面。
家庭关系高度紧绷,孩子几乎关闭了所有沟通渠道,对父母的询问仅以“随便”“别管我”回应。父母的一切努力仿佛石沉大海,无奈之下,言语也愈发尖锐。
男孩坦言:“我爸根本没耐心听我说话,只会没完没了讲大道理。我成绩不好,他觉得丢人。他看我的眼神,就像看一团垃圾。我现在一听他说话就烦。
这一案例显示,孩子的厌学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情绪长期积压和行为持续回避的结果。强烈的抗拒与回避,往往反映出他们在心理层面正经历艰难挣扎:可能是对自主权的渴望、学业挫折带来的自我怀疑,或是家庭关系中难以言说的压力。
事实上,许多孩子排斥的并非知识本身,而是隐藏在“厌学”背后的心理需求与家庭问题。
1 渴望自主:孩子想要做自己很多孩子觉得从小到大一切由父母主导,自己没有选择权。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形成个人喜好,比如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唱歌、跳舞或动漫,而非某门学科。家长却容易将这种“想学别的”直接判定为“厌学”,进而产生焦虑。
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长期缺乏自主感、始终活在父母期望中的成长环境。尤其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渴望探索、尝试、自己做决定。许多家长视之为“叛逆”,但从心理发展角度看,这正是孩子走向思想独立和人格成熟的关键表现。
若父母此时仍过于强势、干预过多,使孩子在压抑中成长,一旦叠加学业压力或人际问题等外部因素,就容易引发强烈厌学情绪。理解并尊重孩子对自主的需求,不仅是缓解厌学的关键,更是支持他们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的核心。
2 家庭关系的隐性纽带:厌学成为维系父母的方式这类情况多见于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即便双方努力维持表面平静、避免当面争吵,孩子仍能敏锐察觉家庭中弥漫的冷漠与紧张,内心充满不安全感。
当孩子无意中发现,自己一旦出现“状况”(如不愿上学、身体不适),父母就会暂停争执、共同处理他的问题甚至陪伴他,他便可能在无意识中将“不上学”作为维系父母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不是孩子有意为之,而是长期不安环境中形成的心理应对机制。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绝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态度”,而需从重建家庭安全感、改善夫妻关系入手,让孩子感受到稳定与接纳,才能真正放下心理负担、重返学习。
3 分离焦虑:对未知的恐惧与依恋还有一些孩子与养育者情感联结紧密,在面对分离时(如入园、小升初),可能表现出强烈抗拒、哭闹不止、拒绝进入校园。这种舍不得离开家长、抗拒新环境的情绪,本质上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安全环境的依恋。
若此时得不到充分的情感支持与引导,孩子很容易将对分离的抗拒转化为对“上学”的抵触和厌恶。
学习一旦被卷入负面情绪,就成为他们宣泄焦虑的出口。尤其在低龄阶段,这类因分离焦虑引发的厌学常被误读为任性或适应不良,需要家长和教师耐心疏导。
更年期综合症不治疗有什么危害?更年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时期的女性脾气暴躁,蛮横无理,极易导致家庭分裂。女性更年期后...【详细】
群体性癔症一般会有遗忘、漫游、兴奋、麻木、抽搐等症状表现。 1、遗忘:其特点是突然无法回忆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的内容广泛...【详细】
|
|

太原安定医院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731号
★ 晋ICP备1300791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