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反刍思维,自我消耗
“也许我确实如他们所言那般差劲,我很抱歉。”
”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个体将外界的指责、贬低和评价吸收并内化为自我认同,从而相信自己真的如他人所描述的那样“一无是处”,并将所有问题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自己有错”的态度,他们更容易成为他人批评的对象,也更频繁地自我批评。
隐蔽、渐进且持久的,它逐渐渗透到那些内化型思维的人心中,严重削弱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02只能看到自己的缺陷
“我不确定具体是什么,但我深信自己一定有某种不足,所有人都不会喜欢我。”
”“缺陷感/羞耻心”是与抑郁症状紧密相连的一种认知模式。
持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深信自己存在缺陷、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并且对批评、排斥和指责异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不满,而每次察觉到这种不满,又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缺陷感和羞耻感。
由于这种认知,他们害怕自己的“不足”被揭露,从而感到羞耻,因此在社交互动中常常感到害怕、恐惧和不适应,同时伴随着深刻的自我厌恶。
“一定是我哪里有问题,所以一旦人们了解了我,就会讨厌我。”这就是长期存在的缺陷感/羞耻心心理状态。
03只能依靠别人,自己无法做到
“这些事太难了,我不可能独自完成。”
”那些内化了“依赖/无能”认知模式的人常常会感到无助,这种感觉削弱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他们探索外界的意愿,并且使他们怀疑自己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
那些坚信“我不够好,无法胜任;我总是失去控制,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生活”的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依赖中不断加强这种信念,从而丧失了自我力量。
他们最终可能会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认为所有事情都“太困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因此,他们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也难以过上满意的生活。
04非黑即白
“
“不是最好就是最差,没有中间选项。”
”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想法让人习惯于用极端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完全好或完全坏,没有中间的可能。这种看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简单直接,但如果太死板,就会慢慢失去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能力。
有这种想法的人在感情上常常感到痛苦。因为一件不好的事,他们可能会完全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从觉得“ta爱我”变成“ta不爱我”,或者从“ta值得我爱”变成“ta不值得我爱”。
而且,这种让人痛苦的二元思维里,常常有很多“应该”和“必须”。但现实往往不会完全按照人们的期望来,所以他们会因为人和事,包括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而长期感到痛苦。《想要了解更多,请联系我们 0351-5632239 或者在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