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4 来源:太原安定医院 我有问题要问医生>>
熬夜这种生活习惯,好像已然成了现代年轻人的“标配”。
特别是在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当中,熬夜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是劝说又是责骂,却都无济于事。
若想让孩子恢复健康、规律的作息,我们首先得了解孩子熬夜背后的心理动机,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01
不少抑郁患者常常存在“恐惧”睡眠的情况,也就是故意熬夜,不愿意正常入睡。
曾经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他的情绪状态呈现“晨重暮轻”的特征:早上醒来后心情低落、缺乏动力,到了傍晚则有所好转。于是,入夜之后他便漫无目的地忙碌,以此逃避睡眠。他表示,夜晚的情绪状态良好,舍不得把这段时光耗费在睡眠上,而且担心醒来后又要面对痛苦的状态。
他觉得晚上是最为轻松、愉悦的时光,颇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感觉,甚至用“越夜越美丽”来形容夜间的状态。为了享受这段时光,他故意熬夜,直到实在不得不睡的时候才罢休。
与熬夜相伴而来的是早上难以起床,甚至会“赖床”。患者家属常常以为孩子是因为睡得太晚所以不起床,实际上是他们早醒之后心情低落、缺乏动力,根本不想起床,往往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直到饥饿感出现或者情绪稍有改善才会起床。
这种作息规律反映了抑郁发作时心境状态的波动性,也可能是双相障碍核心症状——“心境不稳定性”的昼夜变化表现。青少年抑郁患者大多有熬夜晚睡、上午赖床的情况。
02
首先,对于许多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来说,白天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夜晚便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他们能够躲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暂且把白天的烦心事抛诸脑后。夜晚同样给予了孩子们处理情绪的契机,虽说这种自我反省有时可能会加重抑郁的情绪。
其次,生理节律的改变对孩子们的夜间行为产生了影响。青少年的生物钟和成年人有所不同,他们更偏向于晚睡晚起,在抑郁症的状况下,这种倾向愈发显著。抑郁症常常伴随着睡眠障碍,比如难以入眠或者难以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这就使得他们在夜间容易保持清醒。与此同时,病情致使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出现失衡,像血清素、多巴胺等,这也可能造成睡眠模式发生改变。
最后,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夜间行为同样起到了影响作用。现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夜间娱乐选择,诸如手机、电脑、游戏等。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会刺激大脑,让孩子们更难入睡。
此外,家长对孩子夜间活动缺乏引导与监管,而且自身还有熬夜的习惯,这都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对于部分孩子而言,夜晚成了和朋友交流的时段,由于白天太过忙碌,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夜间通过网络进行社交,进而推迟了入睡时间。
0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指出:“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我价值感。”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来说,熬夜或许是他们探寻生命意义的一种途径。
他们借助夜间独处的时光,尝试去理解和界定自己生活的意义,找寻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感。
更年期综合症不治疗有什么危害?更年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时期的女性脾气暴躁,蛮横无理,极易导致家庭分裂。女性更年期后...【详细】
精神心理疾病让人痛苦的一点就是让患者感到十分疲惫。这种疲惫感充满了整个生活,即使是小事也会如此。 【详细】
|
|

太原安定医院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731号
★ 晋ICP备1300791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