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8 来源:太原安定医院 我有问题要问医生>>
现代社会压力巨大,难免会有人因为这个理由而出现一些神经衰弱疾病,专家指出,神经衰弱疾病的症状危害因人而异,常见的危害就是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还有一些病情严重的因为得不到治疗会引发其他的心理疾病,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引起重视,为了避免伤害,建议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治疗才好,那么说道治疗了,你知道治疗神经衰弱疾病都有些什么好方法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学会自我减压
几乎每个人在面临学业,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或者压力过大,但是一定要学会自我减压,自我疏导,不要过度的担心,事实证明我们过度焦虑是没有必要的,你所担心的事情往往不会发生,另外,将你认为不可能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目标,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压力。
认识自身内部的冲突。
尽管此种病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处于潜意识状态的,但只要从下述三个方面去对照自己,便不难搜索出自身内部冲突的根源。
1、自卑。当一个人自认为低人一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时,他就已经在与环境交往中把自己摆到了一个容易诱发冲突的不利地位。因为自卑者同样具有正常人的一切正常愿望,但往往临阵退却、坐失良机而陷入深深的自责、责人的冲突之中。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持的消极自我评价越多,他所遇到的麻烦就越多,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变得越紧张,经反馈,就更容易构成恶性循环。
2、自我设障。患者往往会凭借想象为自己制定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规则。其思维方式陷入“非此即彼”状态,认为自己必须服从某些条条框框,否则就会产生紧张、焦虑、自责等负性情绪。他们否定了生活的多变性、丰富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差异性等基本事实,实为作茧自缚。
3、矛盾性需求。经过自省,患者不难发现自己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主张者,这也是违反基本的生活法则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相互矛盾性需要的存在并不会带来消极的作用,强行压制一方满足另一方,则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而发生冲突。
增加自己的心理自由度。
在认识到自己内部冲突的来源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消解工作。患者会发现,自卑、自我设障的矛盾性需求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一个人尽管受环境的制约,但他在心理上是完全自由的。“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患者正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要想战胜因此而带来的疾病,必须自己给自己增加自由,至少在认识上要做到:
1、允许自己有缺点。造成自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允许自己有缺点的完美主义观点是根本的一条。事实上世上完人是不存在的。“人生大的缺陷是人生有缺陷。”只有当一个人学会坦然地说“我错了”、“这一点我不如你”的时候,他才可以放松自我,自由自在地表现自我、享受生活。
2、不拍使别人失望。害怕让别人失望而压抑自我的做法常常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所有人的愿望,更何况许多自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也往往出自个人主观的判断。只要自己尽了力,所作所为合乎社会规范(法律、道德等),那么就不必介意别人失望与否。
《《《如有疑问,欢迎在线咨询或者拨打热线电话0351-5632239》》》
学会自我催眠
神经衰弱的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失眠,失眠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在有精神压力的时候,担心自己休息不好没有精力去处理明天的事情,往往越是担心越睡不着,这时候要学会自我催眠,这里的催眠并不是心理学上说的专业的催眠,而是指在自己出现失眠状况的时候,能有适合自己的办法让自己安然入睡。比如数数,静卧,甚至自我暗示等。
坚持体育锻炼
失眠主要是神经系统活动紊乱,而坚持体育锻炼则可以使身体的各个机能能够很好地工作和配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且运动所产生的疲劳感会使你很快入眠。
尝试中医中药
神经衰弱其实并不难治,推荐患者尝试中医中药,找医院的神经科,大夫给你诊脉之后会根据病情给你开几方中药。基本上喝完就会好转的。所以不用太担心。
保持精神愉悦
很多人得过一次神经衰弱之后不会再得第二次,但是很多人却会反复,根本的原因就是后者的心理状态,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精神愉悦,这样神经衰弱才会永远远离你。
心胸宽广
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一般的小事不要往心里去,得失不要过于计较,顺其自然,大度宽容,这样的人不仅生活的简单快乐,人缘好,而且一般很少生病的。
治疗神经衰弱疾病都有些什么好方法?相信大家经过阅读已经对于神经衰弱的治疗方法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了,希望可以给更多的神经衰弱患者带来帮助,温馨提示神经衰弱出现对于我们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在生活中建议大家可以对于这种疾病重视起来,如果不幸 患有,一定要在医生的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进行治疗,如果您 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在线咨询,太原安定医院专家为您进行详细解答。
神经衰弱是现在压力过大的人群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精神疾病。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很多,人们的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一些内在因素...【详细】
|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731号
★ 晋ICP备13007918号 ★